高科技加持下的智慧医疗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跟着记者去看普陀这里的智慧病房→
随着医疗领域对于智慧化探索的不断深入,智慧病区、智慧病房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高科技加持下的智慧医疗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跟着记者去同济医院的智慧病房看看吧。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智慧病房
位于普陀区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楼十楼病区正在打造上海市市级医院智慧病房示范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11月启动,目前已有18个智慧应用上线,涵盖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范畴。
智能集成 一屏满足患者日常所需
走进智慧病房,记者发现了很多“小玩意儿”。床头卡一改往昔手写的样式,触屏设计简洁大方,功能还增强了不少。“上面除了有病人的信息之外,还会多了紧急增援的按键和病人去向等显示。可以方便病患和护理人员应急呼叫。”
智慧床头卡
床头卡旁的呼叫铃在功能上进行分区。大块的按键,用于日常呼叫,小块的按键则专属于换药呼叫。“呼叫信息显示在后台,护士可以快速地了解病患的需求。”病区护士长陆樱花告诉记者。
小设备有大智慧
护士台前就可以监控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异常还会自动报警
床头上还有一个长方体设备,连着安置在患者床上的智慧床垫,实时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并自动沉淀进医院信息系统。不仅避免了人工二次转录,还提高了采集数据的效率和准确效率。“我们在护士台的智能管理屏上就可以看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床垫还能监测患者是否离床,并会发送离床警报。”
智慧屏上一手掌控
与一般病房不同,智慧病房更多地通过科技手段,将患者的医疗、管理、服务需求与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打造以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应用场景。这些应用,患者都可以通过床头的智能屏一手完成操作。
点开智能屏里的床头卡栏目,可以看到患者的基本信息,有没有过敏史、各项护理安全预警......这些关键信息用鲜亮的字体进行了区分,一目了然。“在检查报告和化验报告当中病人可以在这个界面看到他在我们医院,不管是住院部分还是门诊部分,所有的检查报告都可以显示。”陆樱花向记者展示了这名患者的就医、检查等情况。
智能屏的界面上还接入了充值缴费模块,与智能终端相连就可以实现床边缴费。“预交金不足时,患者可以扫这个二维码充值。”智能屏还是智慧病房里的小管家,不仅可以监测室内温湿度和空气质量,还可以让患者不用下床就完成开关灯,开合窗帘,开启空调等生活日常。
给输液袋称重还能警报
智慧设备让患者住院舒心省心的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护理效率和精准度。眼前这个输液装置有了智慧设备的加持,可以精准预警补液结束时间。“这个设备就是利用了称重的原理来进行报警。一袋500ml的药袋,还剩10ml的时候,我们护士站的显示屏上就会显示,滴到5ml以下的话它就会报警,患者的补液即将结束。这些信息护士在PDA(掌上电脑)上及时掌握,响应处置。”
向外拓展 打造医疗、服务、
管理智慧平台所需
智慧设备的应用不仅在病房里,还延伸到病区的各个区域。在病区门口,记者就被这个门禁难住了。看似简单的门禁系统,不仅能人脸识别,还兼具了测温功能,精准识别每一个到访者。
可视门禁能测温能识人
“体温正常,您没有权限。”记者尝试着刷脸进入,门禁秒速识别并拒绝。随后,同济医院副院长赵海鹏进行了刷脸验证,病区大门就打开了。“我们可以不费一分人力,就对进出病区的人员进行精准管控。”赵海鹏向记者介绍,对于刷脸无法进入的访客,可以按门铃,通过可视对讲,确认身份后方可进入。进入病区,记者发现病房门口的信息卡特别地与众不同,触摸屏的设计时尚靓丽,屏上的四个按键有着不同的功能。当护理人员进入病房护理患者,只要按下进入护理按键,指示灯就会亮起。
“上面有呼叫医生、呼叫护士的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是面对医护、管理人员,还面对患者。患者在某个病房门口行进当中遇到一些紧急情况,就可以紧急呼叫寻求帮助。现在有很多较大的病区,一些病房远离我们的护士站,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通过的按紧急按钮可以得到及时的救助。”赵海鹏院长告诉记者,每个患者入院的同时都会配发一个手环,手环不仅有紧急呼叫的功能,还是一款定位系统,医护人员通过护士站的智能屏,可以快速找到需要帮助的患者。
消毒机器人正在作业
智能机器人应用是智慧病区推进的重点板块之一。“智慧病区内规划了七种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目前,正在应用调试的有两款,消毒机器人和送药机器人。”赵海鹏向记者介绍。两款机器人不仅是病区里服务能手还是这里的智慧担当。护士在智慧屏上“召唤”后,机器人们就能自主工作。消毒机器人会按照设定的路线进到病区病房进行消杀作业。“患者出院了,我们机器人就到病房进行全面消毒,迎接下一位患者。”目前,更多功能的智能机器人正在开发调试中,院方将在今年5月初步完成了各类机器人系统集成。“届时我们会有污物处理的机器人、引导机器人、宣教机器人......在有效提升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服务患者。”赵海鹏表示。
未来,更多的智能设备将在智慧病区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在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的同时,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记者:易雯
编辑:尉澜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